北方昆曲劇院第五期“榮慶學堂”劇目第二次彩排錄像完成
日前,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3年度資助項目——北方昆曲劇院第五期“榮慶學堂”第二次劇目彩排匯報在北昆戲倉圓滿完成。本次彩排錄像的劇目共15折,觀看彩排的專家評委表示,在時間短、劇目多的情況下,學員們把這些經典劇目攻下,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若再假以時日,細心錘煉,一定會把這些經典作品都繼承下來。
這15折劇目為《鮫綃記?寫狀》《繡襦記?剔目》《風箏誤?后親》《荊釵記?開眼上路》《長生殿?絮閣》《販馬記?寫狀》《冥勘》《荊釵記?雕窗投江》《盜庫銀》《繡襦記?打子》《鳴鳳記?嵩壽》《雙官誥?做鞋》《雙官誥?夜課》《雙官誥?榮歸》《雙官誥?誥圓》。
在這些劇目中,有一些是幾十年沒有在舞臺上出現過的老戲,比如《鮫綃記?寫狀》,該劇目的南方昆曲特色明顯,里面有大段的蘇白對話。對此,北昆藝委會負責人魏春榮建議,老戲里的大段蘇白對于以北方演員為主的北昆是一個挑戰,北昆接下這個戲以后,在后續打磨過程中,可以考慮適當轉化一下念白,保留偶爾出現的蘇白,作為全劇的點綴。
《繡襦記?打子》曹文震飾鄭儋、王奕錸飾鄭元和、李欣飾宗祿
《長生殿?絮閣》王麗媛飾楊貴妃、張貝勒飾唐明皇
活動中,昆曲藝術家喬燕和強調了昆曲藝術“口傳心授”的必要性。她談道,經典劇目必須學員和老師面對面才能學到手,怎么唱,怎么念,眼神動作,都是老師手把手教,所以北昆堅持“榮慶學堂”的劇目必須現場教學。她希望大家把戲學到以后,沉下心來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
魏春榮也表示,跟老師學了戲以后要不斷實踐,有些東西必須在舞臺上不斷磨練,才能夠有所成長,但前提是達到一定演出標準才能在舞臺上演出,要有成熟演員的造詣,才能在舞臺上站得住。在他看來,演員一定要在臺下琢磨人物,在臺上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才能演好戲。
北昆副院長邵天帥介紹,北昆非常重視人才梯隊的培養,“榮慶學堂”項目是北昆長期人才儲備計劃的一部分。“榮慶學堂”學員不限于青年演員,也有成熟的演員來學習,目的就是把北昆各年齡段的人才梯隊搭建起來,做好劇目和演員的儲備,也為演員的長期發展提供更廣闊的舞臺。
北昆黨總支書記孫明磊表示,目前已有來自全國各院團的130多人次老師來到北昆進行教學,和來自北昆和其他院團的330多人次學員參與學習。學員們通過學習繼承了老師們的表演技藝,在今后的表演中經過消化、沉淀、打磨,再在舞臺上呈現出符合當代藝術審美的精品。在他看來,這種去蕪存菁的活態傳承,就是“榮慶學堂”的意義所在。
從2017年到2024年,“榮慶學堂”經歷了五期的教學相長。“已經學習的200折劇目,還要經過全體北昆人在今后不斷努力轉換、沉淀、加工、打磨,爭取在舞臺上再次呈現給觀眾具有高度審美和藝術價值的精品。”北昆副院長邵天帥說。
北昆院長楊鳳一指出,要傳承好、發展好昆曲藝術,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丟失傳統,必須兩條腿走路。從2018年至今,北昆年輕演員通過5期“榮慶學堂”項目的學習,已繼承了200出昆曲傳統戲。未來,年輕演員們將在不斷的演出中完善這些劇目,以高水準的藝術品質呈現給觀眾。(陸旅星 邱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