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年輕人有自己的文博潮玩方式
一身國風造型逛遼博,不僅儀式感超強,更體現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遼博蓋章處,總是擠滿了來打卡的年輕人。
核心提示
暑期,遼寧省文博游動能強勁。在遼博“六成觀眾來自省外”的喜人現象中,年輕態潮玩方式是一個顯著特點。集章打卡、趣味研學、文創挖寶、古裝逛館等花式體驗游,在全省各個文博場館掀起潮玩熱潮。如何引領這種新趨勢新潮流,給博物館及其所帶動的文旅消費產業鏈條上的從業人員提出了新課題。結合演藝經濟等豐富文旅產品供給,讓文化資源活起來、火起來、轉起來,讓游客慢下來、留下來、住下來,還有諸多創新空間。
■“集章打卡、文創挖寶,這樣的遼博真是可愛又貼心”
博物館放下身段創造更多年輕的“打開方式”
輕掀裙角,款款而行。回首,定格,顧盼一笑。
8月7日,遼寧省博物館中國古代銅鏡展展廳內,一對身著唐代齊胸襦裙、妝面精致的年輕女子邊觀展邊拍照。古代銅鏡折射的微光映襯著她們的笑靨,也呼應著展板上“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的詩行。
“你看這就是雙環望仙髻,真美!”從館內展出的朝陽中山營子唐墓出土的女俑到唐代女子服飾和髻式示意圖,她們看得分外仔細,不時輕聲交流。記者問詢得知,身為護士的兩人是同事,都是22歲,非常喜歡傳統文化,尤其對漢唐服飾情有獨鐘。“集章打卡、文創挖寶,這樣的遼博真是可愛又貼心。以前也來過遼博,這次打卡就是拍組美照,同時深入了解唐代服飾、妝造的門道,好好學一學老祖宗的審美。”小張說。
連日來,記者在遼寧省各文博場館的探訪中發現,和小張等人有相同逛法的年輕觀眾很多。身著小馬面裙、小格格裝的兒童和披掛全套清代皇帝、皇后服飾的中老年人在沈陽故宮、沈陽博物館等地隨處可見。嗅到商業氣息的旅拍店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在文博場館附近提供一條龍服務,許多攝影師等也聞風而動,博物館陪拍等新鮮行當也被年輕人所青睞。游客心態的變化不斷催生新的文博游消費場景,以年輕人為代表的新一代文博觀眾群體因文而動、逐美而行,熱衷從文博行走中感受傳統文化之魅力。
“出圈”標簽帶動效應顯著。遼博明清瓷器展序廳仿佛是流動的“T臺”,愛美心切的女生們紛紛在巨型青花瓷盤前打卡留影,小紅書、抖音等APP上,“青花瓷九宮格拍法請查收”的攻略熱帖,點擊率動輒五六千。這一幕是暑期文博場館年輕態“潮玩熱”的縮影。來自遼博的數據表明:該館7月觀眾中,14歲以下占17.12%,15至18歲占8.05%,19至35歲占30.64%,青少年群體占比近六成。以省外觀眾為主流的觀展大軍中,以收集展館專屬印章、購買文創產品、拍美照打卡分享等為目的的年輕人是主要群體。這體現了當代年輕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認同。面對他們旺盛的文化需求,博物館紛紛放下身段,通過創新展陳方式、設置打卡拍照區、開發各種文創產品、打造多媒體互動體驗區和沉浸式展廳等,去順應年輕態潮玩博物館的新趨勢。
“我們的服務重心從‘物’(藏品)轉向了‘人’(觀眾),因而需要換位思考,站在觀眾的角度,圍繞他們的興趣點去設計社教活動、研發文創產品,滿足分眾化的文化需求。”遼寧省博物館館長王筱雯說。
“更多地進行換位思考后,我們也有意識地追著觀眾的趣味跑,知道年輕觀眾喜歡蓋章,就每個展覽推出些有特色的章,密鑰是懂了年輕的心。”遼博學術研究部副主任王忠華說。
■“我的遼寧之旅從博物館開始,然后還有4站”
文博爆款帶動遼寧知名度美譽度進一步提升
“群星璀璨時——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特展的展廳外,魯迅美術學院教育系教師、畫家張義虎揮動著手中畫筆,畫布上,海浪漸漸凸顯層次。“媽媽,這不就是《微風徐徐》那幅畫嗎?”一個小朋友叫起來。有觀眾圍上來詢問、交流,張義虎會停下畫筆,認真作答。
這是遼博推出的“藝術家現場畫”公益活動的一幕。為了讓解讀展覽的方式更新穎,暑假期間,遼博邀請4位省內藝術家,選取特展中深受觀眾喜愛的4幅名畫,進行駐場臨摹,在作畫講解的過程中告訴觀眾這些世界名畫的“誕生記”。
創新又走心的文博活動擴展服務半徑,這在當下也是遼寧省各博物館在文旅融合中展現博物館力量的一個有效方式。以文物展覽為骨架,以文化解讀、審美欣賞為傳播方法,并結合多元化的展陳方式和活動推廣手段,多角度、立體式、全景化呈現展覽主題,是遼博每推新展必火的又一密碼。參加“維多利亞的下午茶”活動的吉林小觀眾小林興致勃勃領取專門的“博”學手冊及“動”畫材料包,不僅了解到更多與特展有關的藝術知識,而且親手讓油畫“動”了起來。“我的遼寧之旅從博物館開始,然后還有4站,沒想到第一站就這么精彩。”小林說。而更幸運的是7月初剛放暑假就來遼博參觀的學生,趕上了館方圍繞“出將入相——戲曲文化展”推出的“評”腔神韻——菊苑永流芳折子戲專場夜游活動,在悠悠戲韻中,感受不一樣的博物館“奇妙夜”。他們夜游觀展、聽戲、買文創,逛得不亦樂乎。
逛博物館已然成為現代很多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學習與生活方式,如何逛則體現了其對于學習和生活的態度。暑期,遼博還開辦了兩期“博物少年說”青少年研學體驗營暨暑期小講解員培訓班,每期5天,豐富的研學內容吸引了省內外的小朋友踴躍報名。9歲的王曼達來自北京,是研學營里最小的學員,她是專門為了參加該活動而來的。“我是遼寧人,在北京工作,想讓孩子了解到她的祖籍所在地有多么璀璨的文化積淀,遼博設計的研學課程和講解員培訓內容具有獨特性,這趟研學游非常值。”王曼達的父親表示,他會把遼博和研學營活動推薦給身邊更多的孩子家長。
博物館在遼寧正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增長點和前沿。引客很重要,留客更關鍵。被文博亮點吸引來的年輕人,也是引爆文旅融合、助力業態升級的重要人群之一。以沈陽為例,各種演唱會在今夏密集開唱,“小河沿早市+遼博+沈陽故宮+演唱會+……”成為諸多省外游客特別是年輕人周末“特種兵”式旅行的首選線路。遼寧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回寶昆認為,在全省建設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示范地的關鍵時期,博物館這種文化地標知名度和好評度的提升就是遼寧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提升。文旅鏈條上的從業者應抓住高流量紅利,努力創新文旅產品供給,通過創意創新將更多歷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形式多樣、互動沉浸式的文旅場景、演藝項目等,實現文旅深度融合,有效增加外地游客在遼寧省的消費時長,共同擦亮遼寧文化品牌。
省外客人帶來的是對文化的關注,他們就像風,吹來清新的氣息。這股風,是解讀文旅融合發展的一把鑰匙。很多文博場館隨著游客的頻頻到訪和流量刺激,就成了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新空間,并為城市帶來流量和知名度。只有著眼于品質和服務,培育更多近悅遠來、主客共享的文博體驗新空間和文旅消費新場景,才會讓更多人既能看見文化的遺存,又能觸摸這片土地的未來,開拓更多美好。(記者吳丹 文并攝)